谷芽| 红豆蔻| 龟甲| 葶苈子| 白首乌| 板蓝根| 鸡爪大黄| 小茴香| 土牛膝| 香橼| 秦皮| 藜芦| 寻骨风| 首乌藤| 薄荷| 南天竹叶| 血余炭| 红药子| 吴茱萸| 人参
共收录中药895
中药

当前位置: 主页 > 膏方 > 黄连膏

黄连膏

  【来源一】《普济方·卷二百九十九·上部疮门·口疮》

  【配方黄连升麻、槐白皮、大青叶、竹叶各40克。

  【制法】共以水熬透,去渣再熬浓汁,兑蜜、冰片为膏。

  【功效与作用】清心解毒,养阴生津。

  【适应证】久患口疮。

  【用法】每用少许,涂于疮上,日3次。

  

  【来源二】《证治准绳·类方·第五册·消瘅》

  【配方】黄连、牛乳、藕汁、生地黄汁各500克。

  【制法】先将三汁放入锏锅中煎煮浓缩,然后将黄连打成粉状均匀散入锅中,继续煎煮浓缩成膏状即可。

  【功效与作用】滋阴清热。

  【适应证】阴虚火旺所致的消渴。

  【用法】取膏药用白开水化开吞服,一日10次。

  【禁忌】脾虚便溏者慎服。

  

  【来源三】《奇效良方·卷三十三一·消渴通治方》

  【配方】黄连(碾为末)100克,牛乳汁200克。

  【制法】将上药混匀,慢火熬为膏。

  【功效与作用】清热泻火,滋阴生津。

  【适应证】口干口渴,喜冷饮。

  【用法】每次服1匙,每日3次。

  【禁忌】不宜过多服用。

  

  【来源四】《本草纲目·卷十三·黄连》

  【配方】黄连50克。

  【制法】将黄连研为细末,用鸡子白和为饼,于锅中炙为紫色,再研末,入浆水1500毫升,慢火煎成膏。

  【功效与作用】清热止痢,健脾补中。

  【适应证】主治赤痢久下,累治不愈。

  【用法】每次服1小碗,温米饮

  

  【来源五】《类证治裁·卷八·疔毒论治·附方》

  【配方】黄连、当归、生地、黄柏姜黄各50克,香油450克,黄蜡300克。

  【制法】先将香油倒入铜锅中煮沸,然后放入除黄蜡以外的药物煎炸。待到锅中药物变为焦黄即可滤去药渣,然后加入黄蜡熬制成膏状。

  【功效与作用】清热润燥。

  【适应证】疔疮肿毒所致的皮肤干燥。

  【用法】取膏适量,敷患处。

  【禁忌】外用,禁内服。

  

  【来源六】《疡科心得集·方汇·补遗》

  【配方】黄连(研细炒黑)25克,大黄(研末)500克,黄蜡75克,桐油500克,冰片1克。

  【制法】将桐油于锅内熬至起白星,下入黄蜡,溶化后,下入黄连、大黄,搅拌均匀,再入冰片搅匀即成。

  【功效与作用】清热燥湿,敛疮生肌。

  【适应证】足三阴湿热,腿脚红肿,皮破脂流,类乎m风,浸淫不止,痛痒非常者。

  【用法】取膏适量,外贴患处。

  【禁忌】不宜内服。

  

  【来源七】《刘涓子鬼遗方·卷五·黄连膏方》

  【配方】黄连、白蔹白芷各100克,生胡粉50克。

  【制法】上药捣研为细末、过筛,用猪脂调和成膏。

  【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适应证】温热诸疮。

  【用法】取膏适量,涂疮。

  【禁忌】方中生胡粉有毒。不宜内服。

  

  【来源八】《刘涓子鬼遗方·卷五》

  【配方】黄连、生胡粉各150克,白蔹、大黄、黄柏各100克。

  【制法】上药捣研为细末,用猪脂调和成膏。

  【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适应证】热疮。

  【用法】取膏适量,涂疮。

  【禁忌】此方胡粉有毒,只宜外用。

  

  【来源九】《十便鼠方·卷三十·治小儿等疾诸方四》

  【配方】黄连末50克,硫黄、轻粉各1克,松脂100克,腊月猪脂200克。

  【制法】将猪脂加入铜器中小火煎熬,直至其化尽,过滤去渣,下松脂,待其熔化,下黄连等末,同时用柳木棍不停手搅拌,直至膏成,收于瓷器中保存。

  【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消肿散郁。

  【适应证】小儿热疮,热肿疼痛。

  【用法】取膏适量,涂于疮上,一天3次。

  【禁忌】晦暗阴疮者禁用。

  【注意】方中硫黄、轻粉有毒。

  

  【来源十】《外台秘要方·卷二十四·痈疽发背九门·发背》

  【配方】黄连、当归、马齿苋川芎、薯蓣各60克,珍珠、矾石、黄柏、生竹皮各30克,石韦12克,猪肪1000克。

  【制法】将上述药物切碎,猪肪切成细块,与酒400克合煎,待石韦色焦则膏成,过滤去渣。

  【功效与作用】益气养血,解毒敛疮。

  【适应证】背痈,乳痈及各种恶疮。

  【用法】取适量,敷疮上;或用酒送服3克。

  【禁忌】忌猪肉、冷水。

  

  【来源十一】《普济方·卷二百八十·诸疮肿门·干疥》

  【配方】白矾、硫黄、黄连、雌黄各40克,蛇床子30克。

  【制法】将上药研末,用猪油搅拌均匀,即成。

  【功效与作用】杀虫疗疥,疏风涤热。

  【适应证】疥疮。

  【用法】用盐水洗净患处后,再外擦本膏。

  【禁忌】本方外用,不宜内服。

  【注意】方中硫黄、雌黄有毒。

  

  【来源十二】《奇效良方·卷五十四·疮科通治方》

  【配方】黄连、黄柏、豉、蔓荆子杏仁各25克,水银5克。

  【制法】将上药研为细末。水银入生油200克中研匀,再入前药末,同研成膏。

  【功效与作用】杀虫疗癣。

  【适应证】一切久癣,积年不愈,潜侵四周,复变成疮,疮疱赤黑,痒不可忍,搔之出血。

  【用法】外涂疮上,每日3次。

  【禁忌】不宜内服。

  【注意】方中水银有毒,慎用。

  

  【来源十三】《青囊秘传·膏门》

  【配方】黄连、黄柏、白鲜皮各20克,姜黄、归尾、白芷、丹皮、赤芍黄芩秦艽各12克,生地、合欢皮紫草各40克。

  【制法】将上药用麻油800克熬枯,捞去渣,下黄蜡、白蜡各80克,熔化收膏,入瓷罐内,用油纸摊贴患处。

  【功效与作用】清热燥湿,结毒散结。

  【适应证】多年臁疮湿毒。

  【用法】取膏适量,摊贴患处。

  

  【来源十四】《普济方·卷七十四·眼目门·暴赤眼》

  【配方】黄连、轻粉各20克,蕤仁10克。

  【制法】先将蕤仁研烂如膏,加入黄连、轻粉再研,再用新绵包裹,放入新汲水中,过滤取汁。

  【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适应证】暴赤眼痛。

  【用法】每用铜箸蘸取少许点眼,每日10余次。

  【禁忌】本方外用,不宜内服。

  

  【来源十五】《普济方·卷七十四·眼目门·暴赤眼》

  【配方】黄连200克,冰片5克。

  【制法】将黄连去须为末,以水煎透,去渣再熬浓汁,少兑炼蜜为膏。再兑入冰片,膏成装入罐内,油单纸封紧,沉于井底着泥处,浸1夜后取出。

  【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适应证】暴赤眼。

  【用法】每用铜箸蘸取一绿豆大点眼。

  

  【来源十六】《普济方·卷七十一·眼目门·肝虚眼》

  【配方】黄连、蕤仁各100克,硇砂5克。

  【制法】将上药混合后研细,加入少许乳汁,研如膏状,遍涂茶碗中。再挖一小坑,放入一小鸡子大艾绒点燃,再将该药茶碗紧覆其上,勿令烟出。待炯尽时,再将药取出,又加入乳汁,研成膏状,即成。

  【功效与作用】清肝明目,消肿止痛。

  【适应证】眼肿涩痛,经久不愈。

  【用法】每以铜箸取如绿豆大,点眼眦上。

  【禁忌】本方外用,不宜内服。

  

  【来源十七】《普济方·卷七十七·眼目门·目涩痛》

  【配方】黄连、蕤仁、细辛各40克,川升麻、黄柏、石胆各20克。

  【制法】将上药切碎后以水煎透,去渣再熬浓汁,兑入白蜜150克收膏,最后加入石胆搅拌均匀。

  【功效与作用】清热散火,通经明目。

  【适应证】适应于眼赤涩,疼痛不能睁开及白睛现瘀络。

  【用法】每用铜箸蘸取少许点眼。

  【禁忌】本方外用,不宜内服。

  

  【来源十八】《育婴家秘·卷四·小儿目病》

  【配方】黄连320克,苦参160克,秦皮80克,杏仁20克。

  【制法】若在冬季制膏,取雪水800毫升,煎成400毫升,置于干净的瓷器内;又加水再煎,取200毫升放前汁内;又用水200毫升,煎取100毫升,用干净瓷器盛之;与前所得汁混合一处,小火慢熬,待煎熬至200毫升时,入马牙硝20克,一起煎煮至100毫升,盛起用纸盖定。再将炉甘石80克、硼砂20克、乳香4克、没药4克、胆矾12克、海螵蛸8克,捣研为细末后加入膏中,收起,摊冷待其自然干燥。

  【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祛湿明目。

  【适应证】小儿目病。

  【用法】取适量,用乳汁磨,点眼。

  

  【来源十九】《普济方·卷八十六·眼目门·一切眼疾杂治》

  【配方】黄连375克,蕤仁12克,杏仁28克,龙胆草75克,水贼26克。

  【制法】将上药用水10升浸泡(春秋3日,夏2日,冬5日),熬至0.5升,倒入碗内,去滓;再用水7升,熬至小半,取出,过滤;再浓缩至0.5升,倒入碗内;最后将碗中药汁,隔水煮成膏子,瓷器收盛。

  【功效与作用】清肝降火,养肝明目。

  【适应证】一切眼疾。

  【用法】每用米粒大,水一滴化开,用钗头蘸取点眼,重复3~5遍,口内觉苦,立效。

  【禁忌】本方外用,不宜内服。

  

  【来源二十】《普济方·卷八十五·眼目门》

  【配方】黄连12克,蕤仁12克,干姜4克,轻粉4克。

  【制法】将上药除轻粉外,用牛乳600毫升浸l夜,次晨小火煎至200毫升,去滓取清汁,入轻粉搅匀。

  【功效与作用】清肝降火,疏风散热。

  【适应证】目赤眵多。

  【用法】每用铜箸蘸取黍米许点于内眦上,每日3次。

  【禁忌】本方外用,不宜内服。

  

  【来源二十一】《证治准绳·类方·第七册·外治》

  【配方】黄连80克,杏仁、菊花栀子、黄芩、黄柏、龙胆草、防风、当归、赤芍药、生地黄各10克,铅丹30克,冰片5克。

  【制法】除铅丹、冰片外,余药放入铜锅中煎煮3遍,滤除药渣再放在锅内继续熬制成膏状,然后撒入铅丹、冰片搅拌均匀收膏。

  【功效与作用】疏风清热,养血活血。

  【适应证】目中赤热如火。

  【用法】用热水将膏药泡开,然后以鹅毛蘸药水点眼。

  【禁忌】虚寒者者慎用。

  

  【来源二十二】《普济方·卷八十五·眼目门》

  【配方】黄连40克,蕤仁、决明子、秦皮各20克。

  【制法】将上药切碎,水浸后煎煮,纱布滤去药渣,如此3遍,再将所滤药液加热浓缩,再用纱布滤过即成。

  【功效与作用】清肝降火,疏风明目。

  【适应证】视物不明。

  【用法】每用铜箸蘸取少许点眼。

  【禁忌】本方外用,不宜内服。

  

  【来源二十三】《普济方·卷八十二·眼目门·目生胬肉》

  【配方】黄连、黄柏、升麻、冰片、蜜各40克,蕤仁40克,细辛1克,石胆末4克。

  【制法】将上药除冰片、石胆外以水煎透,去渣2遍,再熬浓汁,兑炼蜜收膏,最后加入石胆、冰片搅匀,瓷器密封收盛。

  【功效与作用】祛风清热,蚀胬止痛。

  【适应证】风热乘眼,胬肉疼痛。

  【用法】每用铜箸蘸取黍米大点眼。

  【禁忌】本方外用,不宜内服。

  

  【来源二十四】《世医得效方·卷十六·通治》

  【配方】朴硝300克,白丁香200克,黄连100克。

  【制法】将朴硝、白丁香入水中煎煮,滤取药渣阴干,纸袋盛,风中悬至风化。将黄连研为细末,熬取汁,将汁液阴干。再将两者混匀,稍用猪胆、羊胆、蜜和入,调如膏状。

  【功效与作用】清热祛风,蚀胬除障。

  【适应证】治攀睛胬肉,风痒泪落不止。

  【用法】外用点眼。

  【禁忌】不宜内服。

  

  【来源二十五】《瑞竹堂经验方·卷九·黄连膏》

  【配方】黄连(去须)500克,蕤仁(去壳,研)15克,杏仁(汤泡,去皮尖)100克,木贼(上将药各择洗净)35克。

  【制法】用水500克浸上药(春、秋3口,夏2日,冬5日),入锅内,熬至半升;再用水3500克,熬至250克,滤出;再用水2500克,熬至不到200克,取出;用重绢滤过,倾于碗内,重汤煮为膏子,盛于瓷器内。

  【功效与作用】清热凉血,明日退翳。

  【适应证】一切眼疾。

  【用法】外用点眼,每用米粒大,于盏内用水一滴浓化开点之3~5遍,口内觉苦立效。

  【禁忌】禁内服。

  

  【来源二十六】《清宫配方集成·口齿方》

  【配方】麻油、熟猪油各300克,大黄、黄蜡各150克,黄连75克,樟脑20克,冰片4克。

  【制法】先将麻油炸黄连、大黄,炸透去渣,下熟猪油、黄蜡,搅匀,离火再下樟脑、冰片末,再搅成膏。

  【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泻火消肿。

  【适应证】热毒炽盛,症见皮肤起热疙瘩,瘙痒难忍;或治茧唇,见口唇肿起,皮白皱裂,形如茧壳,溃烂出血。

  【用法】每次用少许,外擦患处。

  【禁忌】证属风寒或肾虚者,不宜使用本方,严禁内服。


最近更新时间:2018-12-03

膏方推荐文章

三丫苦三丫苦

桑白皮煎  桑白皮煎的做法:将上药切碎,水煎后纱布滤去药渣,入杏仁脂、地黄汁、蜜,慢火煎至如稀饴状,纱布滤去药渣,再浓缩为膏。桑白皮...[详细] 调元百补膏  调元百补膏的制法:上药锉细末,和足水5000克,微火煎干。如此4次,每500克拣净熟蜜200克,共熬成膏。调元百补膏的功效与作用:...[详细]
本站所有内容均是来源于互联网、药学专著、杂志及文摘,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凭据。您如果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来源地址。

中药 | 网站地图 | 中药材名称大全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合作
Copyright © 2016 www.zhongyo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药查询 京ICP备1300446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