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虚热药: 青蒿| 浮小麦| 银柴胡| 胡黄连|
清热解毒: 胆木| 一点红| 罗汉果| 大飞扬草|
清热泻火: 鱼胆草| 方解石| 布渣叶| 水翁花|
清热凉血: 玉叶金花| 问荆| 白头翁| 玄参|
清热燥湿: 番石榴叶| 飞天蠄蟧| 土茯苓| 凤眼草|
利水消肿: 赤小豆| 白芥子| 金丝草| 贯叶金丝桃|
利湿退黄: 海金沙| 粉萆薢| 黑种草子| 冬葵子|
利湿通淋: 蔊菜| 茵陈| 垂盆草| 鸡骨草|
平抑肝阳: 牡蛎| 龙骨| 紫贝齿| 赭石|
息风止痉: 全蝎| 太白花| 蜈蚣| 羚羊角|
温里药: 山姜| 丁香| 山胡椒| 澄茄子|
辛温解表: 防风草| 东风橘| 紫苏叶| 生姜|
辛凉解表: 桉叶油| 粉葛| 牛至| 柴胡|
补气药: 党参| 黄芪| 人参| 甘草|
补阳药: 萝藦| 海马| 淫羊藿| 沙苑子|
补血药: 当归| 阿胶| 白首乌| 海参|
补阴药: 黄精| 龟甲| 燕窝| 蓝布正|
固表止汗: 浮小麦| 糯稻根| 麻黄根| 红芪|
敛肺涩肠: 肉豆蔻| 榼藤子| 五味子| 番石榴叶|
固精缩尿: 山萸肉| 鸡内金| 沙苑子| 龙骨|
攻下药: 大黄| 玄明粉| 芒硝| 芦荟|
润下药: 何首乌| 白苏子| 番泻叶| 蓖麻子|
峻下逐水: 芫花| 巴豆| 千金子| 商陆|
重镇安神: 白石英| 紫石英| 青礞石| 磁石|
养心安神: 缬草| 莲子心| 茯神| 首乌藤|
温化寒痰: 半夏| 华山参| 猫爪草| 石吊兰|
清化热痰: 海浮石| 瓜蒌| 暴马丁香| 海蛤壳|
止咳平喘: 白屈菜| 猪胆粉| 白兰花| 千日红|
祛风寒湿: 丁公藤| 半枫荷| 大风艾| 四块瓦|
祛风湿热: 穿破石| 白英| 秦艽| 防己|
祛风湿强筋骨: 路路通| 楤木| 走马箭| 牛大力|
化瘀止血: 珠子参| 莲房| 三七| 一点血|
凉血止血: 铁苋| 地榆| 白石花| 木耳|
收敛止血: 地稔根| 红药子| 檵木叶| 血余炭|
温经止血: 艾叶| 叶象花|
活血止痛: 独一味| 苦石莲| 九龙藤| 八角枫|
活血调经: 血风藤| 鼠尾草| 丹参| 穿山甲|
活血疗伤: 雪上一枝蒿| 土鳖虫| 大驳骨| 马钱子|
破血消癥: 三棱| 虻虫| 斑蝥| 干漆|
化湿药: 豆蔻| 草豆蔻| 辟汗草| 厚朴|
理气药: 沉香| 降香| 鸡骨香| 紫苏梗|
驱虫药: 醉鱼草| 槟榔| 使君子| 绵马贯众|
消食药: 独脚金| 鸡内金| 凤眼果| 红曲|
开窍药: 九节菖蒲| 苏合香| 麝香| 蟾酥|
涌吐药: 胆矾| 甜瓜蒂| 藜芦| 常山|
杀虫止痒: 藤黄| 乌桕子| 白鹤灵芝| 雷公藤|
拔毒生肌: 藤黄| 八角莲| 山大颜| 土贝母|
麦冬以块根入中药。地下具细长匍匐枝,须根常有部分膨大成肉质的块根。麦冬挖起后,剪下块根,蒸发水气晒干,麦冬的功效与作用:养阴生津、润肺清心。 ...[详细]
落叶灌木,高2~3米。枝条细长开展或下垂,小枝浅棕色。生于低山灌丛或林缘。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等地...[详细]
多年生草质藤本,茎纤细,灰棕色至暗棕色,表面具纵沟纹,侧生小叶卵状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详细]
半夏多用块茎入药,原植物为多年生草本。块茎近球形,叶出自块茎顶端。采挖后除去外皮,晒干。半夏的功效与作用:燥湿化痰、降逆...[详细]
鱼胆草全草呈黄绿色,根茎略呈圆柱形,茎纤细圆形略呈四棱形,单叶对生,近无柄。鱼胆草的功效与作用:清热泻火,解毒利湿。煎汤...[详细]
路路通采自枫香的成熟果序,原植物为乔木,高达40米,树皮灰褐色,粗糙,有皮孔。蒴果长椭圆形,表面有刺状物。路路通的功效与作...[详细]
党参原植物属草质藤本,除叶片两面密被柔毛外,根常肥大肉质,呈纺锤状或纺锤状圆柱形,产于湖北、四川、贵州等地。党参的功效与...[详细]
此偏方功能补中益气,健脾化湿,主治胃下垂。处方组成:吴茱萸、党参、桂枝克12克,白术、茯苓、陈皮、制半夏克10克等,每日1剂...[详细]
丹参泽兰功能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化湿利浊,主治慢性前列腺炎。偏方组成:丹参9克,泽兰9克,乳香9克,赤芍9克,王不留行9克等...[详细]
月季花养生作用有安神活血、消肿解毒的作用;月季花养生方法有用月季花10克,益母草30克,或当归、川芎各6克,水煎服。或用月季...[详细]
水蛭养生作用是用水蛭粉、水蛭口服液或配其他中药治疗脑血栓、脑梗死、高血压性脑出血、颅内血肿、血小板增多症、脉管炎、肾病等...[详细]
瓜蒌牛蒡汤功效与作用:清热疏肝,通乳散结。瓜蒌牛蒡汤用法:水煎,入煮酒一杯和匀,食远服(远离吃饭时间服用)。主治乳痈初起,...[详细]
附子汤功效与作用:温阳散寒,化湿利痹。附子汤配方组成:附子两枚(9克)、茯苓三两(9克)、人参二两(6克)、白术四两(12克)、芍药...[详细]
通乳酒配方:党参20g,当归15g,穿山甲15g,王不留行25g,漏芦20g,通草15g,路路通15g,麦冬10g,术通10g。通乳酒功效:益气养...[详细]
四叶细辛酒配方:四叶细辛60g,白酒500mL。四叶细辛酒功效:理气活血,祛湿散寒,祛淤解毒。口服:每次服10~15mL,日服2次。...[详细]
散血膏配方组成:鲜耳草叶、鲜泽兰叶各20克。散血膏的制法:上述药物捣烂成膏状备用。刀斧砍伤破皮损肉者先用羊毛饼贴于伤口,然...[详细]
咬伤膏的配方组成:蓖麻子(去壳)50粒。咬伤膏的制法:将蓖麻子加井花水捣研为膏。先用盐水洗吹痛处,再取膏适量,贴患处。...[详细]
车前草糯米粥的做法:车前草洗净,切碎;糯米清水浸泡1小时,淘洗干净;冰糖研碎。车前草糯米粥的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利水渗湿...[详细]
生姜茶粥的做法:砂锅置火上,入水适量,放入生姜、茶叶煎煮15分钟,滤渣留汁,下入大米,熬煮成稀粥即可服用。生姜茶粥的功效与...[详细]
《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或《本经》,现存最早药学专著。由炎帝尝百草后,后人撰写,撰人不详,“神农”为托名...[详细]
《本草发挥》总结了金元医家对中药药性、药理方面的论述,贴近临床实际,受到了明初医生的热烈欢迎。...[详细]
《新修本草》,药学著作。简称《唐本草》。五十四卷。唐.苏敬等撰于659年。是一部以政府名义编纂的药典,是一部承前启后的巨大著作。...[详细]
臑俞穴,在臂内收,腋后纹头直上...
足窍阴穴,在足第4趾末节外侧,...
中庭穴,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
中枢穴,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
膈关穴,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
关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