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豆| 三丫苦| 楮实子| 辛夷| 三棵针| 北沙参| 阿魏| 紫石英| 鸡眼草| 浮萍| 高良姜| 鸡蛋花| 宽筋藤| 白头翁| 鹿衔草| 羊蹄| 吉祥草| 青牛胆| 升麻| 人参
共收录中药895
中药

麻黄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

  【概述麻黄为常用中药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应用历史悠久,具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能,为医家治疗感冒咳喘常用之品。近代尚为提取麻黄碱的原料,销用颇大。本品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mica Stapf、中麻黄Ephedraintermedia Schrenk etc.A.Mey或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 Bunge.的草质茎。草麻黄主要分布于内蒙古、新疆、甘肃、山西、辽宁、吉林、宁夏等地;中麻黄主要分布于新疆、内蒙古、青海、山西、甘肃、陕西、河北等地;木贼麻黄分布于山西、河北、甘肃、青海、内蒙古、新疆等地,多为野生。

  【生长环境】麻黄主要生长于我国中温带、温暖带的干旱荒漠、草原及山地区域。从海拔150米的吐鲁番盆地至海拔4500米的青藏高原,均有生长。具有喜光、耐干旱、耐盐碱、抗严寒的特性。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干燥的沙漠、高山、低山、平原等地均能生长。

  【种植技术

  1、选地整地:麻黄在我国北方各地均宜栽培。对土壤要求不甚严格,应选沙质壤土、沙土为宜。忌黏土、酸性土及排水不良的低洼地。选好地块,经过耕翻,做成平畦,以待播种。

  2、种植方法:

  (1)种子繁殖:多采用平畦播种育苗。选用成熟饱满的种子,春季4月开始播种。条播:开5厘米深的沟,行距30~40厘米,将种子均匀地播在沟中,细土覆盖,镇压后,小水浇灌。点播:穴距30厘米,每穴播种20粒左右,覆土3~5厘米,镇压和小水浇灌。种子发芽率一般为60%~80%,7~15天出苗。出苗后不需间苗,应注意松土、除草。秋天或翌年春天即可移栽。

  (2)分株繁殖:秋季或春季解冻后,将成年植株挖出,根据株丛大小分成5~10个单株,按行株距各30厘米开沟、栽种、覆土至根芽,将周围土压实后浇水,要精心管理,促进正常生长发育。

  【栽培管理

  1、麻黄耐旱,种植成活后,一般不需浇水,水多易引起烂根。春季返青前,可适当施一些厩肥。植株生长2年即可收获。

  2、病虫害防治:麻黄多为野生,很少有病害发生。但常见有虫害使小枝端卷曲,影响植株生长。害虫名及防治方法,尚待研究。

  【收获与加工】8~9割取地上绿色草质茎,以9月为最佳。此时茎心充实,髓内呈黄棕色或棕红色,有黄色粉状物,生物碱含量高。过早收割,则质嫩、茎空无粉,过迟因受霜冻而色变红,影响质量。如冬季或夏季采收麻黄,其生物碱仅为秋季的50%左右,且折干率也低于秋季。采收后去净沙土拣出杂草,置于通风干燥处晾干,不宜长久日晒或露天堆放,以免褪色发黄,影响质量或发霉变质。

  【药材形状

  1、草麻黄:茎枝细长圆柱形,少分枝,直径1~2毫米,有的带少量木质茎。表面呈淡绿色至黄绿色,具细纵脊棱,节明显,节间长2~6厘米,膜质鳞叶3~4毫米;裂片2(稀3),锐三角形,先端灰白色,反曲,基部膜合成筒状,红棕色。体轻,易折断,断面略呈纤维状,周边黄色,髓部红棕色,近圆形。气微香,味微苦涩。

  2、中麻黄:茎长圆柱形,多分枝,直径1.5~3毫米,有的带较多的木质茎,节间长2.5~3厘米,表面绿黄色或黄色,细纵棱较明显,触之有粗糙感。膜质鳞下部1/3合成鞘状或几木合生,上部3裂(稀2裂),裂片锐三角形,先端微反卷。断面髓部常三角状圆形。

  3、木贼麻黄:茎细圆柱形,多分枝,直径1~1.5毫米,常带灰棕黑长木质茎;节间长1.5~3厘米。表面灰绿色或暗黄绿色,细纵棱不明显,触之无粗糙感;膜质叶下部的2/3合生成鞘状,基部常成棕色,上部2裂(稀3裂),裂片三角形。

  【麻黄根

  麻黄根为草麻黄、中麻黄的干燥根及根茎。味甘性平。归心、肺经。具有止汗功能,用于自汗、盗汗。性状:呈圆柱形,略弯曲,长8~25厘米,直径0.5~1.5厘米。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有纵皱纹及支根痕。外皮粗糙,易成片状剥落。根茎具节,节间长0.7~2厘米,表面有横长皮孔。体轻,质硬而脆,断面皮部黄白色,木质淡黄色或黄色,射线放射状,中部有髓。无臭、味微苦。


最近更新时间:2018-08-06

中药材种植推荐文章

关黄柏关黄柏

甘草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  甘草种植技术有选地整地、种植方法,甘草栽培管理有灌水、中耕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以及成熟后的收获与加工方法,还要熟悉甘...[详细] 银柴胡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  银柴胡种植技术有选地整地、种植方法,银柴胡栽培管理有中耕除草、追肥、排灌,以及成熟后的收获与加工方法,还要熟悉银柴胡生长...[详细]
本站所有内容均是来源于互联网、正规药学专著、杂志及文摘,内容如果有错误之处,也恳请批评指正。您如果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来源地址。

中药 | 网站地图 | 中药材名称大全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合作
Copyright © 2016 www.zhongyo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药查询 京ICP备1300446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