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 苦玄参| 威灵仙| 毛草龙| 贯众| 连钱草| 萝芙木| 白花蛇舌| 叶下珠| 九香虫| 肾茶| 草乌叶| 使君子| 刺猬皮| 桂花| 川贝母| 珍珠母| 紫梢花| 黄藤| 人参
共收录中药895
中药

十个中医十个样是真的吗

匿名网友 2020-11-24
问题描述:

  有人说十个中医十个样,没个准。这种说法对吗?

推荐:
回答仅供参考
中药查询网

  十个中医十个样,是指中医对一个病(特别是西医所说的病)的诊断和治疗没有统一固定的标准而言,这是事实。但不全是如此,这又是关系到"病"、"证"的概念问题,现举例解释如下:

  原因一,上面已说了,中医的最后诊断在"证",证又有阶段性和类型性,而且还讲个体差异性、地域性等,十分强调动态观念。所以同是一个病,出在不同的阶段、类型、时间、地点、性别、年龄、体质等时,证的诊断就不同,治法当然也不同。比如西医的流行性感冒,春天时请中医会诊,舌一看,脉一摸,说此春温温病也。夏天了,同样是流行性感冒,请同一个中医会诊,同样舌、脉一看,说此暑温温病也。对不对?

  都对。西医的病原相同,但时间不同也。又如中医看泄泻病人,当他是消化不良又是初期时,第一个中医说:"证属饮食所伤也,宜服保和丸。"就是说,这病人是消化不良,应该用保和丸这个方剂治疗。过了一阵,病未痊愈,转为慢性泄泻了。第二个中医一看说:"证属脾胃虚弱证也,宜香砂六君主治。"即说是脾胃虚弱证,要用香砂六君丸这个方剂为主加减治疗。如病还未好,病人体质更差,转为肾虚了。第三个中医接着一看,说:"肾虚泻也,命门火衰,速宜四神丸加减。"即说是命门火衰证,赶快用中药四神丸加减治疗……好了,好了,已经三个中医就三个样了,如果再来第四个,就有四个样,下面不必再说下去了。其实,从辨证论治原则来说,以上各位医生的诊断治疗都是对的,因为病的阶段不同、类型不同,诊断治疗当然不同。又如因为时间、地区、气候不同而诊断也不同的例子,则前面所举石家庄及北京乙脑的事例就很明显,它同是西医病名的"乙脑",因为地区、气候不同,"证"也就不同。而在西医则北京也好,石家庄也好;天热也好,多雨也好,便一杆子到底,都是乙脑。因为人们都已习惯西医的观念,所以对中医的诊断便不易理解。

  原因二,学派不同,对一个病证叫法也不同,最明显的例子是"伤寒派"与"温病派"的叫法不同。比如病人患急性高热,症见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等时。伤寒派医生(即用《伤寒论》的理论看病的医生)一看,说:"此伤寒病,阳明经证也,速宣服白虎汤。"另一位同时会诊的"温病派"中医(即用"温病学"理论看病的中医)说:"非也,此乃温病‘邪犯气分’证也。"但也开了白虎汤加减的方子。另外一名喜欢用"温病三焦学说"的中医过来一看,说:"皆非也,此病在中焦。"旁边的人就说了:"你看,他们中医自己都在打混仗了,真是十个中医十个样。他们自己连个病名都不统一,还治什么病?"但病人服了白虎汤,病却好了。有人说:"是碰巧好的。"其实这是天大的冤枉,是治好的,只是他们用的学派不同,叫法不同罢了。这种例子也很多。所谓"伤寒温病之争",部分就是指此。近代人们也正在设法统一之中。

  又再举更典型复杂的例子:中风。它的成因解释,历代以来,就学说纷纭。比如中医学院试用教材重订本《中医内科学讲义》162页中(上海科学技出版社,1964年1月)中风[概说]里就说:"……宋元时代,刘河间主张‘心火暴盛’,李东垣认为‘正气自虚’,而朱舟溪则以为由于‘湿热生痰’所引起……明代张景岳,更明确提出‘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原非外感风寒所致’。"(语译:本来都是体质内部虚损所造成,不是什么外感风寒的缘故。)这时如果来个关公战秦琼,请这些名家会诊,也会十个中医十个样。但是有个前提必须明确:即他们都是在各自大量的实践经验,确有临床疗效的条件下提出自己论点的,因此会显得张三是一套,李四又是一套,但这些是必有疗效为基础的。所以说,中医的诊断标准不统一,也是一大缺陷。

  原因三,因为中医讲辨"证",讲动态观念,讲个体差异,讲疾病的多变性,中医学目前又有一定的神秘性等等,有的人就借了这些特点,随心乱加解释。比如明明是自己辨证不明,用药不当因而疗效不高,却强词夺理,牵强附会,乱加辩解。另外,也是旧时的陋习,医生之间,互不服气,为了互相拆台,抬高自己,常常用诡辩术。这些都是糟粕,应当鉴别扬弃,以免败坏了中医学的名声。

  原因四,有的并非中医从业人员,也拣些中医术语,讲得口沫横飞,招摇撞骗,那就是"骗术"了,更要慎加鉴别。

回答时间 2020-11-24 11:09
本站所有内容均是来源于互联网、药学专著、杂志及文摘,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凭据。您如果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来源地址。

首页 | 中药材大全 | 方剂大全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4-2021 www.zhongyoo.com 版权所有 中药查询 京ICP备13004469号-1